为什么手机厂商不愿配备10000毫安大电池?
- 2025-06-22 16:48:55
- 974
如今的智能手机续航时间似乎并不比老款手机长多少,比起功能机时代甚至下降了。比起智能手机在其他很多方面的显著进步,我们不禁要问: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也许,只是也许,电池续航并不是那么重要?
也许,大多数人其实并不需要大电池或续航长达数天的手机。我们现有的手机已经足够满足日常使用。
超长续航手机早已问世多年了
早在20多年前的功能机时代,尚未退出手机制造业的飞利浦就曾推出了以“超长待机”为卖点的9@9系列手机。
比如飞利浦9@9i具备长达1个月的待机时间和连续8小时的通话时间。9@9q+使用890毫安的电池,却能实现长达1个月的待机时间,在短信、电话、上网等多种操作交替进行的情况下,也能撑上一个星期左右。9@9w号称最长待机能有一个月。还有早期的9@9+,每次充电至少可以待机半个月以上。
这一系列手机能实现超长待机,一方面得益于飞利浦的Xenium芯片节电技术(并不是什么高科技),但最主要的原因是9@9机型“逆市而为”,在当时其他品牌功能手机不断增大屏幕尺寸、提高和弦音色、强化拍照功能和java应用效率的大趋势下,却一边塞入大容量电池,一边简化手机基本功能,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同时努力降低功耗。9@9机型一味追求续航,其孱弱的性能注定受众有限,最终黯然离开市场。
如今,电池续航时间超长的智能手机依然存在,这在今天也并非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。如果将一块大电池装入CPU性能较弱、屏幕分辨率较低的手机中,其续航仍可达几天;而配置得当的低功耗智能手机,续航甚至能维持几周。说白了——只要你的电池够大、屏幕够小、性能够弱,续航自然大幅提升。
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,美国著名电池厂商劲量(Energizer)曾展示了一款据称续航可达94天(约三个月)的Android手机。
但问题在于,这款手机电池容量高达18000mAh,体积大到与常见的充电宝接近。之后劲量在网络众筹生产该产品时,因支持者不足20人、仅完成筹资目标的1%而以失败告终。
实际上,市面上也有更实用、外形更合理的长续航手机。例如摩托罗拉(联想)的G Power系列。
坦白说,在续航表现上,廉价手机往往比旗舰手机更具优势。如果设备CPU速度较慢、电池容量适中,且使用频率不高,那么续航几天并非难事。但问题是,这类手机的配置和功能,真的是你想要的吗?
为什么电池续航没有太大改善?
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延长手机续航,但问题在于,我们希望手机实现更多功能。如今,人们不仅需要手机打电话、发信息,还希望它能替代笔记本电脑;手机早已取代数码相机,如今也在逐渐取代掌上游戏机。而这些功能的实现,都会消耗大量电量,导致手机续航以小时而非天为单位计算。
试想,如果明年的骁龙芯片性能不再提升,而是专注于降低功耗,会怎么样?从硬件性能来看,年底的最新款iPhone 17和三星Galaxy S26手机,如果续航翻倍,其他性能可能与今年的老型号并无明显差异。这样的升级会让消费者买账吗?会推动手机销量、引发热议吗?恐怕消费者会认为这一年手机厂商没有实质性创新(我不否认有这种市场需求,但这就跟小屏手机一样,往往叫得挺响,买账者寥寥)。
那为什么不同时提升电池续航和硬件性能呢?事实上,各大厂商正在努力平衡两者。但这里存在一个矛盾:硬件性能的提升意味着更高的功耗,这会抵消软件优化带来的效率提升。
换句话说,即使芯片制程工艺不断改进,比如在运行《王者荣耀》时,搭载新一代骁龙8至尊版(台积电3nm)机型平均功耗3.3W,低于搭载老款骁龙8 Gen3(台积电4nm)机型的平均功耗4.1W,但如果没有电池技术的突破,我们很难同时拥有性能更强、续航也超过老款的手机。
手机电池容量一直在增加
尽管实际续航基本没有变化,但智能手机电池容量其实一直在增加。以iPhone为例,2012年iPhone 5的电池容量为1440毫安时,到2017年iPhone X提升至2716毫安时,而2023年iPhone 15的电池容量达到3349毫安时(Pro型号更是高达4383毫安时)。
Android阵营也是如此。2019年小米9的电池容量是3300mAh,最新的小米15标准版已达到5400mA,vivo x200 Ultra和OPPO Find X8 Ultra等旗舰机型已经超过了6000mAh。如今的手机电池普遍更大,只是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续航提升。
唯一的特例是三星,也许是2016年被Note7炸怕了,旗舰手机的凝胶电池容量已多年未增长(S21 Ultra为5000mAh。S25 Ultra仍为5000mAh)。刚刚推出的轻薄旗舰S25 edge,为了炫耀5.8mm的超薄机身,更是将电池容量降至3900mAh。
客观事实就是如此,如果你想体验更长的续航,可以尝试调整手机设置:将屏幕亮度调至较低,关闭蓝牙和Wi-Fi,并遵循其他省电技巧。在仅偶尔发微信或轻度上网的情况下,手机续航很可能比预期长得多。这说明,手机电池容量其实已经足够,关键在于使用方式。此外,部分手机的大容量电池还支持USB数据线或无线反向充电,可为其他设备供电。
更快、更便捷地充电更为重要
大多数智能手机制造商已经意识到,相比提升电池续航,充电速度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更大。以120W快充的iQOO Neo10 Pro为例,能在15分钟充至一半电量,24分钟内充至80%电量——这样的快充速度,让大部分用户不再纠结手机续航是一天还是两天。毕竟,上一次洗手间或洗个澡的时间,手机就能满血复活。
无线充电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使用习惯。无论是夜间放在充电板上,还是工作时放在桌面,手机随时都能补电。此外,车载无线充电板也越来越常见,通勤时间较长的用户完全可以在开车时完成充电,确保手机电量撑到第二天。
这一现象在电动汽车领域也同样存在:人们虽然关注续航里程,但充电速度才是影响长途旅行体验的关键(五一假期的高速服务站是特例)。对大多数市区通勤车主来说,车辆一次能跑600公里,远不如充电时长是需要30分钟还是90分钟来得重要。
言归正传,手机充电已足够方便快捷,大多数用户无需再为续航焦虑。
移动电源成本更低
偶尔遇到无法及时充电的情况时,我们也无需依赖手机内置电池——外置移动电源就能解决问题。
随着技术发展,外置电源不仅成本降低,体积也越来越小、容量越来越大。如今,绝大多数移动电源充电功率超过30W,甚至超过100W,远超多数手机的充电需求;部分产品还支持无线充电,使用更加便捷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磁吸式无线充电模块的出现,让用户可以边充电边携带手机,既解决了应急续航问题,又不会让手机变得“拉拉扯扯”。如此一来,用户只需在少数需要用电的场景下使用移动电源,日常使用中依然能保持手机的轻薄便携。
当然,电池续航长本身并非坏事,如果下一部手机续航有所提升,相信用户也会乐于接受。但相比之下,人们更期待充电时间的缩短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手机的充电速度也取决于充电头功率。即便手机支持快充,使用老式5W或10W充电器,充电依然耗时。因此,与其追求大电池手机,不如优先选择更快的充电器。
需要指出的是,尽管有通用的PD和UFCS快充协议,各大Android手机制造商为了销售自家充电配件,设置私有充电协议壁垒,人为增添了用户的充电烦恼。比如华为的SCP超级充电协议,OPPO的Super VOOC闪充协议,vivo的Super Flash Charge快充协议,小米的Mi Turbo Charge快充协议等等,快充头不能通用已成为新的“毒瘤”。
- 上一篇:李梦回应与刘亦菲李沁合照
- 下一篇:相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