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各大厂家都看不起的比亚迪, 为何现在遭遇了“围攻”?

  • 2025-06-27 15:04:33
  • 209

各个品牌为什么现在“围殴”比亚迪?这个问题值得思考,大概率是因为率先发动大规模价格战的确实是比亚迪,其策略极具颠覆性。

在国内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中,比亚迪早期实力相对薄弱。2021年之前,若将比亚迪与长城相提并论,魏总估计会颇为不满。2021年是关键转折点。当时,市场普遍认为混动车型“省油不省钱”——从成本上看,插混高于油混,油混高于燃油车,省下的油钱难以抵消购车差价。此前,比亚迪自2008年推出第一代混动车型,价格较同级燃油车高出约8万元,后续第二代、第三代定价同样偏高,导致销量欠佳,也因此未受行业重视,其混动技术路线也被低估。

直到2021年,比亚迪第四代插混技术DM-i问世,局面彻底改变。秦Plus补贴后最低售价仅10.58万元,价格低于同级燃油车,还能享受购置税减免政策,且动力与经济性远超竞品,同时搭载大尺寸中控屏。此前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多为“小打小闹”,车企降价万八千已属极限,从未出现过如此颠覆性的定价。正因行业此前对比亚迪缺乏警惕,未能及时反应,致使比亚迪仅用两年时间便从行业边缘跃居头部。2020年,长城营收1000亿元,比亚迪汽车板块为840亿元;到2022年,长城营收增长至1347亿元,两年增幅超30%,而比亚迪汽车板块营收飙升至3247亿元。

此时,其他车企才意识到比亚迪低价策略的杀伤力。部分企业质疑其“偷工减料”,并通过拆解对标寻找问题。长城、吉利发现比亚迪部分车型采用常压油箱,便以此指责其“偷工减料”,却选择性忽视一个事实:仅凭常压油箱无法大幅压缩成本。

比亚迪的成功,本质上是战略的胜利——它是首家全面转型新能源、且彻底放弃燃油车业务的传统车企,因此充分享受了政策红利。王传福提出转型时,给出的逻辑十分清晰:“做汽车的里面我们最懂电池,做电池的里面我们最懂汽车。” 而彻底放弃燃油车,对比亚迪而言并无太多历史包袱,这一决策既被视为高瞻远瞩,也被认为是顺势而为,自然引发部分同行的不服气。

目前,比亚迪忙于拓展市场,尚未进行大规模品牌宣传。或许十年后,人们对比亚迪的评价将截然不同。若说新能源战略是顺应趋势,那么DM-i的定价无疑彰显了王传福的决策智慧。2021年,比亚迪整体利润率仅1.8%,且汽车板块虽占总营业额的52%,但比亚迪还依靠手机代工(如华为手机)等其他业务支撑营收,当时汽车板块或处于亏损状态。王传福“先上规模、后求利润”的思路极为明确,而同期其他车企仍聚焦“经营质量”,通过推出高端品牌(如长城魏牌、坦克,吉利领克)提升利润。比亚迪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,利用工业产品的规模效应,将成本压缩至接近原材料价格,迅速奠定行业霸主地位。

如今,吉利等品牌推出的新车型,往往在技术参数、配置、尺寸上对标比亚迪,甚至以更低价格发起竞争。尽管比亚迪率先挑起价格战,但在行业集体入局后,这场价格战的走向已非一家企业所能掌控。